漳平市轻钢别墅政策及轻钢建筑7大发展瓶颈

栏目:轻钢知识 发布时间:2021-01-22
分享到:
轻钢建筑整体性、系统性研究不够

只注重研究装配式主体结构技术研究,忽视了结构系统与建筑围护、建筑设备、内装系统的相互配套,建筑产品的整体性、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。

一、轻钢建筑整体性、系统性研究不够

只注重研究装配式主体结构技术研究,忽视了结构系统与建筑围护、建筑设备、内装系统的相互配套,建筑产品的整体性、系统性研究不够深入。


二、设计与工厂工艺、现场装配一体化研究不够

轻钢建筑设计仍停留在传统建筑设计思维下,设计与其他环节脱节,设计的构件、部品部件不便于加工、不方便安装,导致工厂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序复杂、效率低下、成本增加。


三、构件设计、生产的标准化研究不够

当前轻钢建筑的设计普遍未实行正向设计,构件深化设计一个项目一套参数标准,导致构件厂的模具、工艺参数和施工现场的调运安装措施难以实现标准化,建造成本、构件质量、工程管理等优势不明显,工业化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。


四、担忧成本提高

目前,装配式结构体系平均成本普遍比传统现浇体系高,无竞争优势,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轻钢建筑的推广和发展。目前导致轻钢建筑项目成本偏高的原因,主要是轻钢建筑一体化程度不够;轻钢建筑标准化程度不够;轻钢建筑市场还处于试点、示范阶段,规模化程度不够;轻钢建筑项目工程总承包推广力度不够。


五、担忧结构安全性不够

当前社会对轻钢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认识不足,普遍认为装配式结构抗震能力不足。事实上,以日本为例,预制装配式结构,都经受了高烈度的地震实践考验,证明轻钢建筑具有良好的减震、隔震和抗震性能。


六、担忧平面立面多样性不够,认为轻钢建筑产品会千篇一律

行业内会把标准化设计误解为是建筑产品的标准化设计,事实上,标准化设计指的是建筑产品的模数、模块的标准化,可以通过模数、模块的系列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平面和立面,以及外装饰的多样性设计,实现轻钢建筑产品的“个性化”。


七、体制机制不利于装配式一体化建造

在预制轻钢建筑项目的招投标、施工许可、施工图审查、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流程上,还未形成促进轻钢建筑快速发展的创新机制。适应于推广轻钢建筑的施工许可、施工图审查、质量检测和竣工验收等监管机制的缺失,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轻钢建筑一体化建造的难度。


突破口在于漳州市轻钢建筑三个一体化建造方式。一体化建造方式是以“建筑”为最终产品的系统思维,具有系统化、集约化的显著特征。

传统的建造方式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的各环节不是以“建筑”为最终产品;建筑设计的各专业不系统、难以优化;设计、生产、施工不协同、严重脱节;技术、管理、市场不统一、各自为政。


一体化建造方式是什么呢?

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主体结构系统、外围护系统、机电设备系统、装饰装修系统通过总体技术优化,多专业协同,按照一定的技术接口和协同原则组装而成的轻钢建筑产品,称为一体化建造方式。一体化的核心表现在三个一体化:一是建筑、结构、机电、内装一体化;二是设计、生产、装配一体化;三是技术、管理、市场一体化。

轻钢建筑实现大跨步的发展,还是要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,积极找寻突破口并付诸行动才能行。


另外:关于建筑节能

节能建筑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,也是世界性课题。在轻钢别墅建筑设计时,节能设计是很重要的项目之一,以下是轻钢住宅基于环境的几点“被动式”设计:

1、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,因此条式建筑要比点式建筑好;

2、建筑物朝向宜采用南北和接近南北向;

3、建筑物体形系数(即建筑物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与其包围的体积之比)条形建筑不应超过0.35,点式建筑不应超过0.4。这就要求住宅平面设计时尽量减少凹凸部分。实测资料表明:当建筑物体形系数小于等于0.3时,无论是采用内保温还是外保温墙体,都能实现50% 的节能要求。当体型系数大于0.30而达到0.35时,采用外保温也能实现上述目标。

4、窗的面积不应过大,不同朝向有不同的窗墙比要求。最小热阻的围护结构窗墙比上限值为:北向为0.20,东西向为0.30,南向为0.35。

5、多层住宅外窗宜采用平开,宜设置活动外遮阳。

6、多层住宅的外窗及阳台门的气密性不应低于Ⅲ级,高层不应低于Ⅱ级。

7、钢结构的热桥要阻隔。主要措施有:对建筑周边的梁柱要包敷,不要外露。对外挑装饰钢框架应与内承重钢框架断开。如果是砌块填充墙,砌块要向外砌筑50mm,将钢构件砌在墙内以便隔热。


- END -